唯物辯證法認為,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、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,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,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,舊事物的滅亡,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。
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,反對形而上學靜止地看問題。
--《馬克思主義原理》
01
三個月前,在機場偶遇一位我很敬重的前輩,航班時間關系,坐到一起聊的時間很短。
他知道我在做企業軟件,問我:“你覺得中國toB企業軟件市場究竟怎么樣呢?”
他有投資過做企業軟件的公司,假如對這個市場沒疑問,按說不會問我這個問題。
大概三年前,和另一位也很佩服的前輩聊天,他是很成功的企業家,做企業軟件十幾年,公司上市,廣受追捧。坐在他辦公室里,點上一根紅塔山,他問我:“傲寒,中國做軟件是不是做不大?”
對企業軟件,他比我懂。與其說是問我,不如說是在告訴我,中國的軟件市場不好做,中國軟件業也很難做好。當時,他公司的軟件業務已經很大,但離他的目標差距還很大,他們正開始嘗試其它容量更大的市場。
十年前,我離開思科加入Opsware,開始做軟件。
走前,我在思科的老領導對我說,到小公司,和在思科不一樣,沒了大廠的平臺和光環,在市場上要面臨很多想不到的挑戰,而且,做軟件和硬件也差別很大。
最后他說:“在中國,軟件是不好做的。 ”
在中國,軟件不好做,似乎是個共識。
02
在中國做軟件行不行,背后有兩個問題,一是中國軟件市場怎么樣,二是中國人做軟件行不行。
說中國軟件不好做,首先是指市場不好。普遍的看法,是中國人缺乏知識產權意識。愿意為硬件付錢,但軟件就難,總覺得是不值錢的。
外企查License,不得不給,但也不心甘情愿,能少給就少給,能不給就不給。看看前面二十年,外企中國營收占全球營收的比例,軟件廠商比起硬件廠商要差得多了。
知識產權意識差的問題,其實不獨軟件市場有,過去十幾年,娛樂產業也一樣,電影、音樂曾經幾乎掙不到錢,中美市場的比例,比軟件還要慘得多。這兩年,影音市場牛起來了,據說,直追美國。
03
報刊亭,拿了本《讀書》和《圍棋天地》,找老板付錢,遍尋不見,窗口只有個大大的二維碼,手機掃之,付訖走人。
和同事聊天,說起來,都說也會自己付的。
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次去國外,在街頭看見自助售報箱(不是機器,只是個箱子,自己放錢取報紙),很是詫異,這能收到錢?
中國還是發展了,不付錢帶來的物質收益,抵不過心理損失了。
比起看視頻,電影效果帶來的體驗提升,超過省下的票錢。
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。
04
“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”這句話,打小起就老是聽到,熟悉到是廢話的程度。
原話誰說的呢?好像是某位革命導師。網上一搜,《馬克思主義原理》輔導教材里這么寫的:
世界上沒有僵死的、一成不變的事物,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永恒變化發展的世界。自然界、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,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。絕對不變化、根本不發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。
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。辦事情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,反對形而上學靜止地看問題。
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絕無例外的,只不過有的變化發展比較顯著,有的不太顯著。
05
近幾年發現,許多我原以為的廢話,其實我都沒真的搞懂。“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”是其中一句。
大概是2006年,美國Youtube之后,中國出來了土豆、優酷,我覺得很難做成。此前沒幾年,作為網絡工程師,在最大型國企的昂貴專線里調視頻會議,畫質還經常糟到不敢給領導看的地步,老百姓都上網看視頻,行嗎?
也就是不到十年,我就已經不給有線電視續費了。
去年和某個電視臺的朋友聊當時很火的一個綜藝節目,他說他們統計下來,70%以上的觀眾是在移動設備上看的,我當時吃了一驚。到今年火爆的《中國有嘻哈》,已經沒電視臺什么事兒了。
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。
06
過去還有個說法,花錢上軟件提升效率,在中國價值不大,中國人便宜,加幾個人做就好了。買軟件?這賬算不過來。
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。
中國發展了,人也貴了。
最近都在議論“無人超市”,叫好叫罵的都有。昨天早上走進高鐵站,在自助取票機上去了票,旁邊的自助飲料售賣機買瓶水,走過自助小吃售賣機、自助鮮橙榨汁機,赫然發現旁邊又添了兩臺自助盒飯售賣機。
小區旁邊商場里的自助卡拉OK亭,一直想進去試試,始終進不去,老是滿的。
公司樓下的小賣部,原來早餐有賣包子,現在沒了,問老板為什么,老板說:“包子得需要兩個人,管吃管住之外,最起碼每人每月還得三四千吧,吃的住的稍微有點不滿意還要鬧別扭耍脾氣,鬧心。加人就是加麻煩,不合算。”
“加人就是加麻煩”,不只是人貴了,人還帶來額外的管理問題,影響了組織的效率和生產力,小賣店的老板,賬算得清的。
老板剃了個軍閥式的光頭,留著軍閥式的胡子,人很有趣。您如果來我們公司,可以去他那兒買瓶飲料什么的。在外面冰柜里拿的話,都是貴的,5元以下的飲料也不是沒有,都藏在屋里面一個角落里,不問不會給你的。
老板很精明,中國成功的企業,其實比他更聰明。靠加人來解決問題,不但帶不來速度和敏捷,也帶不來效率和效益。中國,已經不是這個階段了。
07
在中國,toB的軟件市場還有個麻煩事兒,劣幣驅逐良幣。
不管標書寫成什么樣,即使是兩手空空完全沒產品沒經驗的公司,也敢來應標,也敢在每條下面寫上“滿足”,或者是“完全滿足”,甚至是“超出滿足”,然后投個低價。
那怎么交付呢?先中了標,再進場開發唄。
開發不出來怎么辦?賠本了怎么辦?
常見的回答是:“先占住坑,總有辦法干出來的,客戶也不可能讓項目爛尾嗎。占住了坑,一直挖下去,總有機會賺回來的。”
怎么破?
劣幣畢竟是劣幣,淘汰良幣也是暫時的,除非事情就不打算好好搞了。
08
三個月前有個項目,客戶完全接受我們的產品理念,測試后對產品很認可,到招標的時候,一家大廠沖進來,報價剛好只是我們的零頭。沒有產品,承諾全部按照要求開發,說是做戰略性投入。好大的一家廠,而且在這家客戶那兒經營多年,在相關領域有既有系統在使用。
我們呢?在這家客戶這兒,沒有關系,只是技術交流,需求調研,方案測試。
我想,沒戲了。類似的事情,過去十年,見過很多,明知道這樣的項目最后大多都是爛尾,消耗客戶的資源幫著給做需求分析甚至產品設計,耽誤時間耽誤事兒,但也沒辦法,只能嘆息。
標開出來,我們中了。
中國發展了,客戶不再是以前的客戶。
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。
09
碰見一個很專業很敬業的客戶,聊他的項目需求,中間他說了這么一句:“你們不要說賠錢給我做,賠錢來做的我們不要,企業都是要盈利的,賠錢來做,你是何居心?!”
“你是何居心?!”聽到此話,心頭一震,驚之,喜之。
和擎創的朋友聊天,說起他最近做的兩個項目,都是沒什么關系,只憑技術和專業性,全都中了。作為在IT運維管理軟件打滾了近20年的老銷售,他感嘆:“真的變了!”
春江水暖鴨先知。
10
2003年,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10個億。
2016年,去年,這個數字是457億。2017年,會超過500億,到2020年,會接近800億。
軟件市場呢?
我們Opsware的董事長Marc Andreessen說過一句話:“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”。
當時我不是很理解,近幾年,越來越有點兒明白了。
GE的董事長Jeff Immelt也說:“Every industrial company?will become a software company”。GE很快要變成全球Top 10的軟件公司。
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。
11
中國的軟件市場是一片光明的。但是,中國人做企業級軟件產品,行不行呢?



